最新新聞與活動
今日觀點2018/03/13 18:00
▲燦爛時光雖是東南亞書店,但深受不少台灣讀者喜愛。(圖/記者潘才鉉攝 , 2018.3.12)
在台灣見到東南亞人不奇怪,但台灣對東南亞文化卻很陌生,更別提到相關書籍。不過在台北南勢角捷運站附近有家東南亞書店,書店主人張正因長期關注東南亞移工而創業。雖然是東南亞主題書店,但出入的客人多數是台灣人,而且裡頭的書只租不賣,借期無限,還書時押金會全數退還…。

「從開幕到現在,附近鄰居可能也不知道我們是一間書店,只是有時會看到外國人、政府官員進進出出。」張正笑說。

張正曾是四方報總編輯,由於當時相當關注東南亞移工問題,因此興起開設東南亞主題書店的念頭,2015年,「燦爛時光」成立,書店隱身在巷弄一隅,店內店外擺放東南亞各國小旗幟,充滿異國風情。一般過路客看到這家店,可能會有點摸不著頭緒,更不清楚這裡是東南亞文學的聚落。

張正表示,自己懂一些東南亞語言,但也承認,店裡很多書自己看不懂,而且店員也不見得精通東南亞語言,不過,只要店裡的工作人員,能夠區分各國語言的差異,將書本歸檔就好,「像是越南文有符號,印尼文沒有。」

有趣的是,這明明是家東南亞主題書店,最大客群卻還是台灣人。「外勞經濟狀況不好,要忙著工作,少有時間過來,有些會來書店的外國人是僑生、 學者,但大多數的客人還是台灣人。」張正觀察。

事實上,在沒有書店之前,台灣有少數地方能買到東南亞書籍,但這些畢竟是進口貨,物流、進出口關稅高,成本是一般書的三倍,導致定價太高,一般在台打拚的東南亞客人很難消費得起。

台灣某些圖書館設有東南亞書籍專區,但外籍人士要經過繁瑣的證件申請,他們可能連填寫資料都有困難,很難有機會到圖書館借書閱讀。因為這些因素,張正決定將他的書店設定為「借還書制」,而非買賣書本,希望提供東南亞客人友善的閱讀環境。

老實說,張正想要開設書店的想法,起初並沒有得到好的回饋,展店初期有人調侃他:「外勞都不讀書…」。張正說:「其實每個人都一樣,平時工作已經很辛苦了,假日有時間跟朋友出去逛街、唱歌,怎麼會想看書?」喜不喜歡看書,並非國籍或身分的問題,而是每個人都偏好選擇相對有趣、輕鬆的休閒活動。

說這是家書店,倒不如說是間「圖書館」,店裡的書只租不賣,借期無限,還書時押金會全數退還…。因此,書店沒有辦法為張正帶來太多營利,這也讓他和太太還必需另尋工作。

隨著書店漸漸有名氣,開始有人慕名朝聖,每當見到客人長途跋涉而來,總讓張正既感動又興奮。

他印象最深的是,有位在三重工作的印尼外勞朋友,幾乎放假有空都會來到書店。「後來她和我們變成好朋友,她來的時候,教我們講一些印尼文,聽到我們講得不好,她就哈哈大笑,平常她講中文,只有被別人笑的份…。」比起外面的世界,店裡的環境相對友善。

有些雇主會陪著剛來台灣不久的外傭一起到書店,這往往是雙方剛認識、語言最難溝通、文化與習慣還沒完全磨合的時候,因此也發生不少趣事。曾經就有外勞的雇主,很熱情地想為外勞付錢買書,但外勞卻很緊張,想著「這個錢會不會從將來的薪水裡面扣」?

華人社會裡「萬般皆下品,惟有讀書高」的價值觀,似乎讓讀書變成評價他人的標準,當閱讀變成枷鎖,開卷未必真的有益。

開店這些年,張正始終認為,「書店」是一種象徵意義,並不是為了強迫他人閱讀。「即使學校圖書館裡,大部分的人都在睡覺,但圖書館還是有存在的必要,這間書店是希望提供非中文的人,也有同樣閱讀的待遇,我想照顧的是我們這個社會中的平等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