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新聞與活動
2025-06-26 16:50 聯合報/ 記者
葉冠妤
/台北即時報導
勞動部「身心障礙者職場合理調整行政指導」將於七月上路。逐步落實平等無歧視的職場環境。記者葉冠妤/攝影
 
勞動部「身心障礙者職場合理調整行政指導」將於七月上路,往後障礙者在面試、受僱階段,可向雇主請求訓練、工作環境、工時、績效和薪資等合理調整,勞資必須進行對話協商,地方政府諮詢輔導窗口也會適時介入協調,深化職場多元與融合的環境。


勞動部說明,「合理調整」是一個新概念,源自於聯合國「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」核心概念,目的在提供身心障礙者在職場上有具體需要時,在不造成雇主或同事不成比例或過度負擔的情況下,進行必要及適當的調整。


勞動部長洪申翰說,障礙者在台灣突破120萬人,卻因社會仍存在許多不友善,導致障礙者被隱身。他認為障礙者絕非小眾議題,而透過就業,是讓障礙者實質參與社會的重要途徑之一,因此勞動部從2023年邀集障礙者團體、學者專家研擬這份行政指導。


他強調,當然不會因為這份行政指導,障礙者就業處境就此翻轉,必須透過具體、持續推動的機制與計畫,讓改變發生。勞動部這次與障礙者社群公私協力,以障礙者為行動主體,導入政府資源,協助障礙者勞工與雇主協調,逐步創造職場合理調整友善環境。


有關適用對象,勞動部條平司司長黃琦雅指出,合理調整不限於持有身心障礙證明者,只要資料佐證有障礙處境的實質需求勞工都可適用,如重建治療期間的職災勞工也可請求。


再者,並非只有勞工端能發動,雇主也可主動提出合理調整,身心障礙勞工的照顧者、就業服務員、工會等第三方代表或專業協助者都可協助釐清請求。黃琦雅還說,雇用關係成立前的召募、面試階段,也能要求雇主在面試場所、事求人網站、工作內容與時間上進行調整。


相對快速調整方式,可透過非正式的勞資雙方協商,並保留會議紀錄,也可尋正式的五階段程序,當勞資間有疑問、未達共識時,就可尋求地方政府的職場合理調整諮詢輔導窗口。


東友科技董事長黃育仁分享,障礙者各有專長與弱點,透過能力測試發揮專長,像是公司裡的印表機、影印機稿件測試,內容相對枯燥,對專注力高、細節辨識能力高的自閉症人士卻很上手,當障礙者有工作,不是創造個人就業而已,照顧者本身也受益,衍生效益大。


台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祕書長林君潔說,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者就業可能性缺乏想像,障礙者不是不能工作,只是需要多一些的調整與支持,職場合理調整的推動與落實,以及職場環境的友善、個人助理的服務,障礙者就能有更多的職涯發展。


林君潔提醒,除行政指導,職場教育訓練也等同重要。勞動部說,下半年將於各縣市轄區舉辦宣導說明會,歡迎各界踴躍報名參與課程,行政指導、手冊及線上教材也將製作成「有聲版」、「點字版」及「易讀版」,陸續放置於勞動部專區。


勞動部表示,合理調整行政指導雖沒有強制性,但若經地方政府就業歧視評議委員會認定構成就業歧視,將可依就業服務法開罰30萬以上、150萬元以下罰緩,並公佈姓名。